BOB真人

BOB真人主营滴灌管,圆柱式滴灌管等相关产品。

从大水漫灌到精打细算 新型灌溉设施每年节水50%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2-19 来源:BOB真人
 

  2020年,北京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两田一园”用水实现了全计量、全收费。北京的农业用水实现了从只收取水泵运转的电费到按立方米计价的根本性转变,有了经济杠杆的制衡,农民的用水观念也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告别大水漫灌,走上科学、精细化灌溉的节水道路。

  房山区窦店镇河口村地处小清河畔,以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业为主,用水量大。刘建平是村里的用水大户,他种了14个蔬菜大棚,平均每个棚6分地。走进大棚边的农业用水计量小屋,他掏出用水卡轻轻一刷,水泵就立即开始运行,再刷一下,戛然而止。机井何时开启、何时关闭、抽取了多少水,都一一记录在小小卡片中。“年初我就往水卡里充了值,用多少水,就扣多少钱,很方便!”老刘说。

  搁在几年前,老刘可不这么想。浇地还要收水费?不光是他,京郊农民谁都没听说过。农用井不交水费,是上世纪50年代为鼓励发展农业定下的老规矩。“农民浇地,都是这边打开水阀漫灌,那边跑去忙活别的。等再想起来关阀的时候,早就‘水漫金山’了。”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几十年,在城市想尽办法节水的同时,农村用水却从来不心疼。只要交上百十来块钱电费,就够机井转上一整年。“阀门一开,就有源源不断的清水往外涌,哪有节水的概念?”

  到了2014年底,河口村被确定为北京市11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村之一,这成为农业用水方式转变的契机。而一听说要收水费,刘建平和街坊们一开始有点慌神儿,打心眼里是拒绝的。当时,他的每个大棚一年能用水350立方米,但只得到了300立方米的用水额度。14个大棚,每年就要多交1000多元。这时,当地政府找到他,结合他的大棚情况,为其农田安装了节水、高效的灌溉设施。“这样一来,我的用水量又省下了近三分之一,不但不用多掏水费,节约出来的水还能拿到奖励。这么算下来,我心里就踏实了!”老刘说。

  据了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统收费,即各区政府负责制定本区农业水价政府指导价,执行超限额累进加价政策,村集体通过“一事一议”确定具体价格水平,如:顺义区农业用水限额内指导价为0.65元/立方米到1元/立方米,超限额加收水资源税;房山区农业用水限额内指导价为0.56元/立方米到1元/立方米,超限额1.5元/立方米,并加收水资源税。用水量和钱袋子挂上了钩,农民灌溉时就必须仔细掂量一下了。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城市,按照“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的硬约束,农业要“量水发展”。大水漫灌,白白糟蹋了不少地下水。像房山区2014年的农业用水量为9446万立方米,几乎全部都是地下水。超采地下水,再加上连年干旱,使房山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房山区窦店镇河口村村主任何胜忠就对之前村民们水阀一开就去忙别的、大水漫灌的浇地记忆犹新,“如今,村民们是个个对用水精打细算,谁家有节水的高招都会蜂拥去学习。”

  杨怀庆是顺义区张家务村管水员,每天的工作是查看村级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平台运作情况、在平台上填报数据、巡查机井房、查看管道设备。说起用水观念的转变,他深有体会,“原来不收费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省水,一亩菜地,老开水泵浇着,500立方米水都不够。开始水价改革后,严格实行灌溉用水限额管理,设施作物每年用水量最多也不超过500立方米/亩,粮田、“露地”菜田每年用水量不超过200立方米/亩,全村人都来吵架,说水肯定不够用、得多花多少钱买水等。”

  经过三年,如今杨怀庆不用再做解释工作了,村里户户都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现在村民们在选择种植品类的时候,用水量都是其中的考量因素。”杨怀庆说,以前考虑的是种什么来钱快,现在要先考虑种什么节水,如果种作物来钱快但费水,就得两下相较进行取舍,“像种生菜,利益大,但用水多,就得多种几茬来弥补,所以不少村民就改种芹菜、豆角等用水量较小的品种。”

  实际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农业用水总量正在慢慢地减少。像2017年,顺义王泮庄村收取水费39万元,用水51万立方米。2018年,王泮庄村收取水费23万多元,用水量38万立方米;而房山的河口村农业用水总量也已由原来的28万立方米缩减为25万立方米。

  在利用经济杠杆来促进节水的同时,本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同步措施就是“上设施、增农艺”,首先对籽种、蔬菜、果树配套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不同种植结构采用不一样节水设施。“就是要改变之前大水漫灌的方式,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灌溉,让其既生长得更好,又能省下水!”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因此,此次改革农业灌溉骨干工程全部由政府投入,田间节水工程也有政府补助。“而这些设施的利用,能让农民更多地体会到高效节水灌溉的好处,不光能节省开支,还能促进作物生长,最终达到增收。”

  在绿富农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虽是隆冬,但紫芥蓝、茄子等农作物生机勃勃。仔仔细细地观察,每个植株的根部都有一种类似箭头的滴管插入。“这就是滴箭浇灌,每隔15厘米有一个滴管,水会顺着前端的槽口直接送达根部,使得每个植株都能充分吸收到水分,且不会产生浪费。”生产经理王超介绍,正是通过多项设施、农艺的应用,“我们大家可以节约出约一半的水量。”

  而在顺义区杨镇张家务村的北京炫美种植基地花卉种植温室里,粉、紫、橙、红各色迷你玫瑰花枝招展。花工拿起遥控器,点击浇水键,移动式苗床下面管道里的水逐渐漫上苗床,在形成2-3厘米的水厚度后即停止给水,让每盆花都浸湿10分钟左右,再将苗床上剩余的水抽回。“有了这套潮汐式灌溉设备,用水效率大幅度的提升。过去得用水枪一个个花盆滋水,费时费力,浇的水也只能留住一半。”副总经理王浩介绍,2017年顺义区针对基地种植作物情况,配套了潮汐式灌溉节水设施,同时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实现节水50%,省工75%,花卉品质也更好。“以前一盆花每次浇水200克,而现在只需100克。而且因为给水一致,花苗长得整齐,品相更好!”王浩说。

  王浩还算了笔细账:以前1000平方米的一个花卉种植温室,每天浇水需要两个人,现在一个人可以管理两个温室,人工就节约了75%;同时,因为实现了水肥一体化,除了能节约一半的水之外,肥也能节约一半,“这一年光肥钱就能节约9万元!”王浩乐呵呵地说。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全国销售热线

contact 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