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真人

BOB真人主营滴灌管,圆柱式滴灌管等相关产品。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李仰斌: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 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时间: 2023-09-17 21:55:35 |   作者: BOB投注真人娱乐网/滴灌系列

产品详情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和国家历来格外的重视粮食安全,和十七届三中会都对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纲要》和《规划》中提出的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首要措施就是配套和改造现有灌区的灌排设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其中,最关键是要加大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的力度,重点打造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灌溉排水工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干旱和洪涝灾害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能够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需要灌溉补充,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南方地区降雨量充沛,在雨季,沿江、滨湖和下湿地区经常需要及时排涝,以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干旱季节仍需要补充灌溉,才能保障农业生产。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平均3亿-4亿亩,其中成灾面积占一半左右。2000年以来的几次粮食大减产,都是因发生了大面积的干旱所致。副总理多次强调:农田水利要以基本农田的水利建设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要很重视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回副总理在一次听取水利部“关于加快灌区建设保障粮食安全近期实施方案”的汇报后指出:加快灌区建设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最佳选择。灌区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重点工程,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已批复的《规划》中800个重点县就涉及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68个,5万~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共666个,涉及1万~5万亩中型灌区2350个和一大批1万亩以下小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4.22亿亩。

  目前,我国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全国灌区粮食平均单产是旱地单产的2-4倍。到2008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77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8%,全国排涝面积达到3.21亿亩。每年在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75%,生产的经济作物占90%以上。尤其是在灌溉面积比较大的13个粮食主产省,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比重为75%,外销商品粮占全国的88%(2007年)。我国以占世界6%的水资源量和9%的可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其中灌溉农业功不可没。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行的报告也认为“中国稳定的人均0.65亩”左右的“水浇地”是粮食生产和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专门成立了加快灌区建设保障粮食安全课题组,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开展农村水利发展的策略和东北、中部等重点地区发展对策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在保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的情况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到2020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要达到9.5亿亩,节水灌溉面积要达到7亿亩左右。我国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自治区)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农田灌溉面积5.65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总量的68%。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水稻和玉米主产区,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地区,也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潜力最大的地区;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和油菜籽集中生产带,宁蒙地区也是我国大宗粮食作物的集中产区。以上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大中型灌区相对集中或发展灌溉条件相对较好,灌区改造应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粮食主产区和部分产粮大县的节水灌溉工程,着力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为此,必须要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5万-30万亩)的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大型灌排泵站及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面上高标准节水农田建设工程、结合病险水库改造和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农田灌溉工程等4大工程,以巩固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地增强,保障正常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以上。

  大中型灌区与小型灌区相比,水源条件和工程条件相对较好,具有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和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作物单产水平较高、总产量稳定。我国大中型灌区绝大多数都是以粮食生产为最大的目的设计的,适合大宗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的集中种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大中型灌区一般具备比较好的水土资源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灌区原规划建设任务往往未全部实施,设计灌溉面积与有效灌溉相差较大,加之90%以上的灌区已经运行30-50年,工程设施到了亟需改造状态。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于提高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是最现实、最可靠的途径。按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434个大型灌区和1500多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特别是要加快完成国务院批准《规划》中涉及的268个大型灌区、666个重点中型灌区和一大批中小型灌区。灌区改造主要内容:一是新建、改建、加固渠首引水建筑物;二是渠道防渗防冻胀衬砌、险工险段整治、泥沙处理等;三是渠系分水、节制等建筑物;四是骨干排水工程,改造灌排两用沟渠、除涝排水“卡脖子”工程。五是灌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促进灌区优化升级和高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全面完成这些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100万亩,改善巩固灌溉面积4.22亿亩,根据近年灌区改造的效益估算,可形成450亿公斤的粮食增产能力。

  我国排灌泵站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排灌泵站为全国67%的灌溉面积供水,承担着3.21亿亩面积的排涝任务。目前,全国固定排灌站50.9万处,其中,大型灌排泵站共450处,有效灌溉面积1.47亿亩;有效排涝面积1.37亿亩。泵站比较集中地区的有长江中下游的低扬程排灌结合泵站;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高扬程灌溉泵站,东北地区的松花江、黑龙江、辽河等地区的低扬程灌排结合泵站。由于大型灌排泵站已运行30-50年,亟需进行更新改造。目前的行动计划是:在实施中部四省140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下一步重点实施西北沿黄高扬程提水灌溉泵站、东北涝区排水泵站、淮北、长江中下游沿江以及沿滨湖地区的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使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得到恢复和提高,降低能耗和提水成本,形成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管理先进的现代灌排工程体系。到2013年,基本完成规划内的252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任务,特别是要全面完成800个粮食主产县范围内的151处大型灌排泵站。通过对现有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可新增约1244万亩农田灌溉面积,改善约4110万亩农田灌溉面积,新增约1387万亩农田排涝面积,改善约4586万亩农田排涝面积。通过更新改造可新增近6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

  用现代化理念改造农田灌排系统和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的节水灌溉农田是费省效宏、见效最快的一项粮食保障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进一步提升单产水平,而中低产田改造的增产潜力最大。根据有关联的资料分析,中低产田面积约3亿-4亿亩,其中多数低产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往往只有200-300公斤,而高产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多在450公斤以上,部分高产田的亩产量已达到了800-1000公斤。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以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为重点,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根据研究成果,每年改造3000-4000万亩高标准节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粮食生产能力45亿公斤。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7亿多亩,特别是要加快完成《规划》中提出在800个产粮大县1.5亿亩的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只有完成这些基本的骨干工程建设,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55以上,才能增加粮食生产能力450亿公斤。

  加强新建水源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可大大增强灌溉水源调配能力。通过正在进行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恢复和提高水库的兴利库容,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逐步扩大灌溉面积。目前规划新建和在建的灌区有18个,新增灌溉面积1300多万亩。如:黑龙江尼尔基配套引嫩扩建工程一期,可新增灌溉面积137万亩;黑龙江“两江一湖”沿岸灌区,可新增灌溉面积305万亩,改善526万亩;吉林大安灌区,可新增灌溉面积55万亩;河南小浪底水库北岸灌区,可新增灌溉面积41万亩;河南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可新增灌溉面积128万亩,改善336万亩;四川武都水库灌区二期,可新增灌溉面积66万亩,改善36万亩等。通过这一些新建灌区,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8亿公斤。

  实施灌区四大工程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首先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以新技术、新材料为手段,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结合近年灌区节水改造的情况,我们计划重点推广6项先进实用技术,以保障灌区节水改造效益发挥,促进粮食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开展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首先必须对灌区现在的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以确定现代化节水改造的具体目标,以便制定计划和方案。灌排发展中心与世行学院合作,在国际上已有的灌区快速评估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国灌区实际,开发了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灌区现代化快速评估技术和配套软件,目前已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部分灌区推广使用,下一步计划开展大面积技术培养和训练,软件上节水灌溉网,在大中型灌区全面推广应用,提高灌区节水改造的科学化水平。

  渠道防渗技术是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一项主要技术方法,近年来防渗技术发展很快、推广面积也最大,慢慢的变成了节水灌溉的主力军。截至2008年底,全国渠道防渗节水灌溉面积达1.57亿亩。 综合国内外渠道防渗工程,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渗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如新型薄膜材料,新型伸缩缝防水材料,新型防冻害保温材料;二是复合材料防渗,土工布防渗,柔性膜料防渗层和混凝土等刚性防渗层的组合;三是防渗渠道断面形式,如U形断面防渗渠道,弧形坡脚梯形断面;四是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我们已组织对全国各地的防渗、防冻胀技术进行了调查,并筛选出几组实践中表现好的技术和材料,制定了推广规划和技术培养和训练等能力建设规划,全方面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是使用最有效、投资相对较省的一种灌水技术。目前,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控制面积达8810万亩(2008年),占全部节水灌溉面积的24%,成为仅次于渠道防渗技术的一项节水措施。目前,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潜力还很大,仅在井灌面积中就有1亿多亩的推广空间。我们编制了《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等技术培养和训练材料和标准,计划全面推广应用。

  喷灌、微灌技术是一种与传统地面灌水方法完全不同的现代化灌水新技术,节水效果十分明显。近几年在内蒙、黑龙江、新疆和浙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喷灌、微灌技术,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在新疆的棉花、西红柿、温室大棚和粮食等作物生产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产量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大幅度提升。到2008年已推广喷微灌面积6107万亩,发展势头很好。目前,我们计划组织制定、修订一批技术标准和培训教材,同时还与企业、地方开展技术合作,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喷微灌工程试点,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

  田间ET综合控制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水资源消耗。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和全球环境基金海河项目总结出的ET控制新技术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证明。过去我们节水灌溉重点放在输水和配水环节,对田间蒸发和蒸腾重视不够。引进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同时也引进了新的节水概念,即采取工程节水、农业节水和管理节水三项综合措施,可大量节约水的消耗,大幅度提升单方水的生产率。我们已全面总结了该技术要点,编写了宣传画册和培训教材,将对全国大力推广。

  农田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工情、水情、灌溉需求等信息,优化配置、合理调度灌溉用水,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灌区管理上的水准,充分的发挥工程效益。特别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全渠道控制管理系统,自动测流量、闸门自动控制和远程通讯等结合在一起,实行全渠道系统控制,可节约水量12%左右,目前已在宁夏青铜峡灌区引进推广。我们已专门成立了农田水利信息化办公室,配合部农水司完成了农村水利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下一步重点开展灌区和县以下的信息化建设。

  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好粮食生产核心区,体现社会反哺农业的新要求,我们提出四条政策建议:

  一是在粮食主产区建立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以中央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既能轻松实现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的目的,也从根本上调整了粮食产区与粮食销区存在的利益冲突。

  二是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公共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补助政策应该制度化、标准化和长期化。

  三是实行降低种粮农民灌溉水费和排涝费成本的政策。由各级财政负担水源和支渠以上骨干工程供水成本,农民只负担田间灌溉工程的成本水费,排涝费用应由公共财政全部负担。

  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前期工作,搞好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各方面的资金和项目。

更新时间:2023-09-17   【打印此页】   【关闭【返回上一页】

全国销售热线

contact tel